- A+
在有机合成领域,钯催化反应因其高效性和多样性备受关注。传统钯催化体系(如Pd(0)/Pd(II)循环)常用于构建吡咯烷或哌啶类氮杂环化合物,但其应用存在显著局限性:一方面,烷基钯(II)物种难以发生Csp3-X键的还原消除,导致第二杂原子的引入受限;另一方面,反应路径高度依赖底物的N-保护基团,例如N-酰基化底物倾向于生成五元环(吡咯烷),而N-磺酰基底物则易形成六元环(哌啶)。近年来,钯(II)/钯(IV)催化循环因其高活性钯(IV)中间体的独特性质(如易发生还原消除和强亲核逃离性)成为研究热点,(图1a)但如何通过精准调控反应路径实现复杂结构的构建仍是挑战。此外,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桥环氮杂化合物(如2-氮杂双环[3.2.1]辛烷骨架)因合成难度高,(图1c)亟需开发高效普适的合成方法。
图片来源:JACS
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钯(II)催化的多米诺反应策略,通过应变释放驱动的双迁移重排(Dyotropic Rearrangement),将易得的N-保护2-(2-酰胺乙基)-1-亚甲基环丁烷衍生物转化为1-氟-2-氮杂双环[3.2.1]辛烷类化合物。(图1b)为实现这一目标,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催化体系:以Pd(hfacac)2(5 mol%)为催化剂、Selectfluor为氧化剂,在乙腈溶剂中于60℃下反应10分钟。该过程通过“5-外型酰胺钯化→钯(II)氧化→化学选择性双迁移重排→C-F键还原消除”的多步串联反应,同时构建C-N、C-F和C-C三键。研究通过系统优化反应条件(如钯源、溶剂、温度),证实该策略对多种官能团(硅醚、酯基、氰基等)具有良好耐受性,且不受N-保护基性质(磺酰基、酰基、氨基甲酸酯等)影响。结合X射线晶体学与同位素标记实验,团队进一步揭示了钯(IV)中间体的构象偏好与双迁移的化学选择性机制,为反应的高效性与普适性提供了理论支持。
图片来源:JACS
该研究突破了传统钯催化反应的局限性,首次实现了基于应变释放双迁移重排的环扩展策略,为复杂桥环骨架的构建开辟了新路径。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第一,该方法可高效合成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2-氮杂双环[3.2.1]辛烷类化合物(如天然生物碱Paxdaphnine A),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中间体;*第,通过路易斯酸促进的桥头亚胺离子中间体,可灵活引入烯丙基、炔基、卤素等多种官能团,极大拓展了产物的结构多样性;第三,反应条件温和、操作简便(10分钟完成转化),且克级规模实验仍保持高收率,具备工业化应用潜力。此外,研究揭示的钯(IV)中间体动态行为与迁移选择性规律,为后续设计新型催化体系(如不对称合成)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,有望推动有机合成化学向更高精度与复杂度的方向发展。
标题:Pd-Catalyzed Strain-Releasing Dyotropic Rearrangement: Ring-Expanding Amidofluorination of Methylenecyclobutanes
作者:Baochao Yang, Guoqiang Yang, Qian Wang, and Jieping Zhu*
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21/jacs.5c01108

目前评论:0